前沿研究院“商业银行科技浪潮”线上沙龙成功举办

前沿研究院“商业银行科技浪潮”线上沙龙成功举办

2023-09
6月30日,由北京前沿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货币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全球监管科技合作网络”学术沙龙(第二期)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王剑作题为《商业银行的科技浪潮》的主题报告。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博士、江苏苏宁银行股份公司黄金老董事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教授、北京前沿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闫淬副院长对报告进行了点评,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宋科主持。

首先,王剑研究员发布题为《商业银行的科技浪潮》的主题报告,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历程与现状出发,探讨了互联网贷款的模式、大数据在线上放贷中的应用与互联网银行财务指标的特点,并对银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报告核心观点如下: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电子银行时代,提高了金融交易的效率和正确率;第二个阶段是网络银行时代,让银行服务海量零售客户成为可能,但还不能实现开户和放贷;目前处于第三个阶段,互联网银行时代,最大的变革是在2012-2014年前后,实现了大数据互联网放贷。

互联网贷款有两种模式,一是专属客群模式,大部分客户来自股东单位的互联网平台和生态圈,优点是现成就有这么多流量和数据,弊端是主要服务于现有股东单位和现有客户群体,可复制性差;二是全客群模式,所有的客户都可以申请贷款,更具可复制性。

大数据运用于纯线上放贷的三大核心模块。一是还款意愿分析,称为反欺诈系统,防止骗贷,主要针对还款意愿。二是还款能力分析,背后叫做大数据风控。三是成本优化系统。

互联网银行财务指标的特点。资产结构和传统银行接近,但存款占比比较低,因为吸存难度大。ROE整体较高,因为净息差非常高。业务管理费用也显著高于行业平均。资产质量比上市银行平均水平差一点。是一条高收益、高成本、相对有点高风险的“三高”模式,截止目前来看还较成功,但最近两年以来监管有所加强,未来需要观察可持续性。

对银行业的深远影响和趋势展望。互联网贷款业务可以让客户下沉,同时逼迫传统银行慢慢也开始进入这些领域。不能忽视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比如将贷款借给不该借钱的人。政府在推动大数据在个人征信上的应用,这样有望进一步降低大数据成本,促进征信模型更加成熟。

在研讨环节中,各位嘉宾围绕主题“商业银行的科技浪潮”对报告作了精彩点评。

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博士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商业银行转型的必要性。

他指出,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经济活动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迅速提高。这种发展要求商业银行也要加快互联网化、生态化和数据化的转型。

第一,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目标是以客户为中心,以交易为基础,以多元服务、降费增效为目标。商业银行要从客户交易和支付结算源头抓起,将银行业务处理系统与客户交易处理系统无缝对接,实现一体化、流程化处理,减少银行人员的干预和差错风险,并形成全面、真实和及时的大数据,进而高效的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第二,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性的战略工程,往往周期长且投入巨大。而且许多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分布式数据库等本身存在着实用性、稳定性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中小银行要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数字化转型是不现实的,必须加强与专业化金融科技公司以及互联网平台型企业的协作。各家银行分别成立独立的主要服务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并不是合理选择。

第三,要推动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分离。金融科技公司更多的注重创新研发、系统运维、大数据积累和价值挖掘等,为金融机构提供专业化和共享化的科技服务。金融业务还是要交给持牌金融机构进行处理,并要接受严格的金融监管。

第四,加快数字人民币的全面实施,实现数字人民币用户信息和交易数据在央行的大集中,打破单一银行和支付机构的数据垄断,为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支持。

江苏苏宁银行股份公司黄金老董事长主要谈到了风险管理能力对于银行的影响,并从金融科技的角度探讨金融服务的发展。

他认为,风险管理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一家银行的成败,资金成本的高低对一家银行的发展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各银行业的不良率似乎相差不大,但资金成本却会产生巨大的差异。资金成本高的银行会带来行为上的扭曲,从事一些高收益、高风险业务,最终信贷成本也较高。

如今对金融科技还是要有一个冷静的分析,比如区块链技术,若科技的成本太高,上游又不太愿意提供关联数据,使得数据无法溯源,区块链技术也就运用不起来。基于数字来做业务,包括从营销到决策到管理,都要通过数字技术来实现。线上经营水平高的银行其数字化水平也较高,如果业务线上化后台的管理也必然是数字化,这两者是高度相关的。今天我们讲到数字银行也好,线上化也好,基础是需要具有数据的可得性。所以在零售贷款市场,各银行的线上化水平高的原因是零售贷款数据非常完整,个人数据、小微企业的数据可得性较高。

发展科技的目的是通过科技使得金融服务变得更为简单,对用户来讲获得更加方便的金融服务,对金融机构及从业者来讲是更低的展业成本和更为简单易学的流程与操作。只有金融服务成本降低,才能以更低的成本服务于我们的客户。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教授主要探讨了数字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科技对于金融的影响。

首先,相比于金融科技,用数字化来概括科技带给商业银行的改变可能会更全面。了解“什么是数字化?数字化的目标是什么?”是很重要的。数字化是通过数字金融服务的手段,来不断适应客户本身行为的数字化发展。在个人、企业客户的消费、生产行为加速数字化的背景下,银行如果不加快自身的数字化进程,就难以嵌入经济活动之中,也就无法有效获得客户并开拓业务,更谈不上更好地支持服务实体经济。从上述这个角度来看,银行数字化首先要带来银行生产力的提升,实现业务的拓展和客户满意度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效率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变化,绝非全部。如果以更好服务客户作为数字化的核心,从发展的历程来看,银行数字化肇始于零售端,现在正慢慢扩展到对公端,银行的传统业务模式和管理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总的说来,技术只是一个手段,让银行更好地服务客户需求的变化,从长期来看,不同银行的客户结构不同,战略重点不同,其数字化的重点、进程和方向目标都会有所差异。

科技给金融带来了深远的改变,因为客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改变了,金融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曾刚表示,数字化最大的障碍是银行理念和现有组织管理架构,多数银行还很难按照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生存模式去改变,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此外,曾刚还指出,数字化不意味着完全的线上化。数字化的方向必然是线上线下结合,都很重要,都是银行服务的入口,中后台的管理全部打通,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和大数据来全面提升业务效率和精准性。在这样一个模式中,最大的难点是获客场景的建设,在数字经济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客户习惯不断变化、网点流量不断下降,银行必须通过线上+线下场景的打造,来重构与客户的关联模式和业务开发流程,培育新的护城河和核心竞争力。数字化意味着银行外部形态和内部管理的全面重塑,在这个过程中,中小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力资源、科技能力等方面,与大型银行及互联网平台企业相比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劣势。探索适合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路径,推动中小银行群体在经济数字化进程中更好的发展,也是我们需要去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

北京前沿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闫淬副院长主要探讨了银行购买数据费用高和网上审批借贷的问题。

对于银行购买数据费用高的问题有两个可以思考的方向。一是数据的“碎片化”,即同一客户的信息存储在不同的平台,银行不得不多次付款,来收集齐全同一客户的信息。如何整合这些平台,使信息高效低成本地被利用,是一个研究方向。二是购买的信息在会计处理上,是当作一次性的费用,还是当作多年摊销的资产,是另一个思考方向。

关于网上审批信贷,可能刺激客户过度借贷,导致未来出现还款违约,因此要强调加强对信贷“适用性”的监管。可以借鉴银保监会对实体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的监控。过去,实体银行对客户的短期的而用途不明的资金需求,都会以”流动资金贷款“的名义予以支持。现在,要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实体银行必须按照银保监会要求的公式进行严格的计算,来确定“适用性”。

关于对“还款意愿的分析”的手段和网上KYC的有效性,闫淬副院长表示存疑,并希望日后可以进行深入讨论。 

会议的最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宋科对于主讲人和几位嘉宾的发言作了总结。 

(部分观点未经嘉宾审核)